
苏广伟与铜器家族:恩宁路上的新传奇
本信息由“天程铜艺”于2012-02-17 13:54发布
苏广伟:
人称“苏哥”,广州西关人,在恩宁路141、143号的旧士多店上转而开始经营手工铜器店。他在恩宁路出生、长大,自小跟随老西关的父亲学习手打铜工艺。1998年,已从冶金机械厂退休的他,为了不荒废一身打铜好手艺,决定在苏家的老铺位上开铜器店,店名沿用当年“天程”二字。
主办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各区(市)委宣传部
广州电台
信息时报社
指导单位:广州市委宣传部 第16届亚组委宣传部
特别网络支持:
■专题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卢小狼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龙成关
在一件事物即将消失前,人们会想起很多很多过去的事情,突然开始珍惜它、重视它、尊重它,广州恩宁路拆与不拆争论了数年之久,终于决定保留,而命运与之息息相关的西关“打铜佬”却在这个契机中突然间发展了起来。
如今,天程铜艺品店成为恩宁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既是一家店面,也是一个小小的工艺品展馆,不少游客都会驻足观望。昔日的铜制用具变成了艺术品和收藏品,甚至变成奢侈品,打开天程铜艺品店的网站,可以看到备战2010年12月广州奢侈品展的宣传页,苏氏父子在灰色的残垣断壁之前,他们的作品是一套铜制的麻将,这几张照片寓意深刻,从断壁中延伸出来的富贵与博弈,由此可以推断,父子二人必将成为恩宁路上的新传奇。
10月31日上午11点钟,亚运火炬传到了苏广伟手上。在他传递的那段路程中,他的儿子苏英敏全程都在追着拍照,追拍完毕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他想到父子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在父亲举起火炬的那个瞬间,竟然包含父子二人近十年来的全部荣耀。
你识唔识
1.天程铜艺的什么作品将参加2010年12月的广州奢侈品展?
2.一般做一个铜器需要几道工序?
3.天程铜艺店名的来源是什么?
你答对了吗?来文章里面找答案吧!
销售文化,回收尊重与诚信
走进恩宁路不久,就可以看到金光闪闪天程铜艺品店,店门口有诸多名人的留影,被人称为铜艺大师的苏广伟带着眼镜,留着长须,身上已经有了宗师的气质。
天程铜艺品店再度辉煌是年轻人的胜利,三年前,苏英敏对父亲苏广伟说:你要退出这个店的掌控权,因为按照您的做法是经营不下去的。半年后,苏英敏正式掌管了这家铜铺,他借了7万元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半年内的营业额,超越了父亲十几年的营业额总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两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其中一个年轻人买了一只铜壶。那个青年看来有收藏的喜好,买壶收藏时还拿出自己购买的香炉让苏氏父子鉴定,香炉在包中发出清脆的声音,还未拿出苏英敏已经笑道:“你的铜器是在北京潘家园淘的,应该不过200。”青年有些窘迫,还是坚持拿出来给苏看,苏英敏向他介绍这么精致的铜器不可能是手工制出来的,一定是模具大批生产的。
青年挑了一只铜茶壶,让苏广伟为自己刻上名字,刻好后他突然意识到这并不能证明是苏广伟的作品,于是让苏广伟再找地方刻上他的名字,苏并不吝啬,拿起刻刀在壶盖上刻出苏广伟三字。
刻完后该青年又提出与苏广伟合影,苏英敏立刻抄出一只单反相机,帮这位顾客留影,随后立即上传计算机发到了这个青年的信箱里。苏英敏告诉笔者,在他的店里人手一台笔记本,还有台式机,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
作为老店,苏英敏不断地研发、开发与众不同的新产品,高端产品,因为他知道,高端的产品是给有钱人去买,有钱人买东西,不在乎你价格贵与便宜,最重要是独有,是不是满街都有。微博兴盛后,苏英敏立刻注册了账号,他在微博上宣布,回复某个帖子的前20个网友将得到新产品“汤婆子”。谈及这个问题,苏英敏立刻拿出来一个制作精致的“汤婆子”,他告诉笔者这个产品他们进行了改良,不但外形好看了许多,而且绝对不会漏水。这时他说出了一个独特的理念,那就是他们的产品不是包用3年,而是包用100年,甚至更久。所以在他们店里买铜器,只需要买一件就可以用一辈子了,按照这样的计算,一个500多元的“汤婆子”平均每个冬天只需要花5块钱。
自从2007年9月苏英敏接管天程铜艺,便确定了品牌定位:一是以后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必须是别人没有的(例如黄铜紫铜麻将、实心青铜铸件、黄铜无焊接鸟笼、第四代黄铜扇等),二是就算有,也要重新制定行业标准(汤婆子、紫金葫芦、紫铜葫芦等),必须能使用几代人和过百年,他们销售的是文化,希望收到的回报是尊重与信任。
“花印”或“星星”是手工锻打的标志
闲暇时,精干的苏英敏会抽空去打磨那些半成品,磨去铜碗锋利的边缘,他举起一个小碗对记者说,做这样一个碗需要经过五道工序,要说材料费不到10元,但却要卖400多元,为什么会升值四十余倍呢?苏英敏说这主要是看这个碗是哪位师父做的,师父的每个作品都会在上面签名,就和绘画一样,盖了作者的章才算数。苏广伟那代人的手工是比较昂贵的,他们大多曾经是广州冶金机械厂的工人。他又拿起一摞套碗,说这套碗实价是9000多元,但即使是苏广伟这样的师父,也要8天以上的时间才可以打完。
看到记者依然还在犹疑,苏英敏拿出一片铜和一把锤子,他说,所有的器皿都是用铜片敲打出来的。将一块铜片,敲成一件工艺品,究竟需要多少锤?合格的铜器,厚薄均匀、表面平整,但这些是必须要用手工一点点磨,其实每件铜器上有千百个锤印。
根据图样裁剪出一定比例的铜片后,第二步就是“手工锻打”。由机械冲压的铜器无法抵达锻打的工艺。苏英敏说:“在打铜时,首先要掌握的是,铜的受热分寸,太热了不能打,太冷了也不能打,否则都会坏”。每个部位在打了六七锤后就会硬化、变脆,此时需要重新加热。这个循环的过程,被称为“退火”。每次的退火、锻打都只能完成整体锻打的20%。也就是说,退火、锻打至少需要循环5次才能敲出铜器的大致形状。
手工制作的铜器,铜片中会永远嵌有一个个重叠的锤印,被称为“花印”或“星星”。和机器冲压的光滑不一样,这正是手工锻打的标志,也是它独有的魅力。“有人喜欢用砂纸去磨平不光滑的痕迹,但是手工锻打出来的是温暖的有感情的,机器‘嘭’一声就好了,是冷冰冰的”。同时由于反复敲打,纯手工打造的铜器密度大,比机器冲压的起码重一倍以上。
锻打之后,便是焊接。苏英敏告诉记者,“焊接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道工序,因为紫铜熔点高,容易焊穿。”他指指橱窗里的铜壶说,“打10只壶,一般要烂掉6只,只有经验足的师傅,调整焊枪温度至恰到好处,才能既粘好又不焊穿。如果学徒能焊接好壶身与壶嘴时,也就是他出师之日。”
可以想象,打铜的现场往往像一个高温炉,即使是冬天,往往都要开大风扇散热。切割、锻打铜片时,铜粉会四处乱飞,粘在打铜师傅的脖子上、手臂上,从工坊出来,第一件事情就要冲凉。
根据记者的观察,到天程实体店购买铜制品,要比在网络上购买贵一些。如果一位游客无意中进入天程铜艺店想为朋友带一些价格便宜的手信,恐怕会感到失望,因为这里的陈列品至少要数百元。
“天程”店的未来将以网络销售为主
“天程”是苏广伟父亲的名字。但苏广伟说,“天程”不光是父亲的名字,也是一枚刻在他心中的印章。“那是一枚手工打出来的铜印,上面还雕刻有一个小狮子,非常精致。”
1958年,苏天程去北京出差,带回来这样一个铜打的印章,苏广伟对它一见钟情,并向父亲讨来“据为己有”。他说:“这枚铜章给我的冲击很大,也让我和铜器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就想,以后一定要给父亲打个更好看的!”
广州的手工打铜技术最初传承于江浙一带,清末时最为繁盛,各式打铜行工人超过2000人。当时,苏广伟也在冶金有色金属研究所学得了一套好的制铜手艺。1958年国家把铜艺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一带原本以打铜为生的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几条著名的打铜街,如光复南路、大新路等日渐没落。此时,身在冶金厂的苏广伟,反而有了继续接触这门工艺的机会。1998年,国家重新对民间开放打铜工艺,苏广伟觉得这是个机会,想自己干,就做了个体户,一干就是十余年。
西关老街广府文化的传承,其中也发生了很多人们可以想象的周折和困难,即便是有意来传承一个独门的工艺,两代人的理念也会发生一些碰撞。苏广伟和儿子曾经接到了一个做铜制澡盆的大单,但是父子二人却在工艺制作上产生了分歧。苏广伟认为如果用紫铜来整体焊接,就会出现变形,必须用分体把那个底座一块一块地嵌上去。而儿子却坚持一个整体,不拼嵌。
60×150厘米全铜质的大型浴缸,全部手工打磨,这在国内也是十分少见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经过一番创新的做法,大浴缸漂亮出炉。儿子在这场分歧中取得了成功。
苏英敏执意投入7万多元开了间网上打铜铺。苏广伟认为儿子太急进了。为此,父子俩人没少吵架。如今,网店收入已占打铜铺总收入的六成。产品最远卖到了乌克兰。未来,恩宁路天程铜艺铺实体店的收入,在苏英敏的蓝图里只剩一成。
“打铜街”:
手工打铜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手工艺作业之一。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选用青铜、黄铜、紫铜做为原料;在制造工艺上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铜器制品可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紫铜器。另按不同用途可分为:日用品、工艺品、乐器、供器等。西关作为广州市铜器具生产的手工业作坊,以传统的手工艺进行生产,历史悠久,享誉岭南和东南亚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清末到民国初期,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西关的“打铜街”(现为光复南)在清乾隆时已有地名,为铜器具生产和销售的一条专业街。
后记
在天程铜艺的官方网站的显著位置,赫然放着苏氏父子的一组照片,背后是废墟,前面是金光闪闪的铜麻将,标题是备战2010年12月广州奢侈品展(铜麻将系列),苏氏父子犹如两个从废墟中站立而起的英雄,这组意味深长的照片显示出一种含义:人生际遇在大时代大潮里的起伏,如果没有恩宁路沸沸扬扬的拆迁变故,如果没有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失的紧张,如果没有媒体及广州本土文化维护者的推波助澜,天程铜艺是否会如此的红火呢?广州有多少独门技艺可以像天程铜艺这样逐渐发扬光大呢?
可以认为,天程铜艺是时代选出的幸运儿,是意识到信息化高速发达并加以利用的传统手工艺者,是人们渴望留住一些回忆和适时怀旧的受益者。对于众多的手工艺人来说,天程铜艺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它的开始和现在的状况,包括网站上的那组图片,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作品存在,作者就是这个时代。
上一篇:上一篇:第一次到专业录音室录制节目
下一篇:下一篇:天天向上